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与骨骼生长、上皮组织代谢和再生,以及视网膜视紫红质的贮藏有关。维生素A能干扰软骨细胞的代谢,影响硫酸软骨素的合成,还能使骨膜下骨质增多,使邻近骨松质的髓腔纤维化。大剂量维生素A能使小鼠骨骼破骨细胞增多,骨吸收增加,易于发生骨折;还能使狗生长板过早愈合。
维生素A中毒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中毒(一次性注射30万IU以上)和慢性中毒(每日婴幼儿摄入5~10万IU,6个月以上,即可出现中毒)。急性中毒诊断不难,慢性中毒易误诊。其主要表现是: 维生素A中毒症儿童尤其要注意
1、一般症状:易激惹、烦躁、食欲锐减、低热、体重不增、精神差。 2、皮肤症状:瘙痒、脱屑,头发汗多,干脆易脱落,唇皲裂。 3、骨骼症状:肢痛,软组织肿胀,两侧颚部明显突出。 4、X线特点:管状骨改变,骨膜下新骨形成,骨膜增生,严重者出现骨骺包埋畸形,使骨骺与骨干过早闭合,头颅改变,颅缝增宽,前血囟扩大。 慢性特征-软组织肿胀为了不误诊或少误诊,临床医生应警惕当出现上述症状及骨骼X线表现时,应密切观察和详细询问维生素A服入史。特别应纠正鱼肝油是“营养药,愈多愈好”的错误认识,在佝偻病的治疗中,应提倡使用纯维生素D制剂。因许多鱼肝油中维生素A、D比例不当(有每克含维生素A 5000IU,D5000IU或维生素A10000IU,D 5000IU等剂型),维生素A含量高,维生素D则不足以治疗佝偻病,当提高药量时常导致维生素A中毒。一旦确诊后应立即停药及减少胡萝卜素食物的摄入,可用维生素E 150mg/d,每日3次以促进维生素A排泄,一般1~2周内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但血浆维生素A浓度恢复常需数月。
正常摄入量:儿童最大为7500U/d,成人为50万U/d。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A或维生素A、D(鱼肝油)可引起维生素A中毒。曾报道探险家进食北极熊肝、海豹肝和鲨鱼肝而发生急性中毒症状,因这些动物肝维生素A含量极高,如北极熊肝每克含维生素A高达13 000~18 000 IU。现今多为意外或误用大剂量维生素A而致急性中毒。长期大量补充维生素A,或用大剂量维生素A长期治疗皮肤病,如鱼鳞病及一些角化过度性皮肤病,可发生慢性中毒,如每天摄入维生素A5万~50万IU以上,可发生中毒症状。
成人急性中毒症状常在食用中毒剂量后数小时发病,出现恶心、呕吐、严重头痛、视物模糊或复视、眩晕、迟钝、嗜睡等,次日起渐出现皮肤脱屑,范围扩展而变得广泛。婴儿急性中毒的表现为嗜睡、呕吐和颅内高压引起的前囟膨出。
慢性中毒表现为皮肤干燥、粗厚、脱屑伴瘙痒、口唇干裂、弥漫性脱发、头发变粗,并累及其它终毛和毳毛,而毛囊角化、红斑和紫癜较少见,偶见斑状或弥漫广泛色素沉着。其它有疲劳、困倦、烦躁、头痛、厌食、神经炎,亦可发生类似严重忧郁症或精神分裂症样的改变。骨关节有疼痛、压痛、骨质增生、四肢肿胀、活动受限。因肝损害而有肝脾肿大、门静脉高压和腹水。婴儿慢性中毒尚有体重下降。
X线:显示长骨骨膜下有新骨形成,软骨破坏。
1.急性中毒 急性中毒患者的全身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患者头痛、嗜睡、恶心和呕吐,甚至死亡。
2.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者表现有肝脾肿大、脱发、皮肤干燥和长骨肿胀疼痛。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可成立诊断。
维生素A每日生理需要量为2000IU,t应用浓缩鱼肝油或维生素A制剂时不要超过需要量;必须用大剂量时,应严格限制用药时间。发生中毒后应立即停止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的供给,因胡萝卜素在体内能分解成维生素A。停药后维生素A中毒的急性症状一般在72小时至l周内消失,其它表现也相继减轻、好转。头颅X线征象恢复在6周至2个月内;长骨X线征象恢复较慢,常需半年左右,血清维生素A较高水平可达数月之久。有出血者可用维生素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