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科室名称:
*
所属医院:
*
科室分类:
*
科室简介:
一、骨科概述: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第二医院骨科1958年正式成立,在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马景昆、包尚恕教授创立和三代人的辛勤耕耘下,成为山西省的骨科中心,本学科学术梯队健全,集医教研为一体,现已成为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省医学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医学网排名,骨科全国第八名,在全国骨科界有一定的地位。 二、发展历程:1979年初,经上级批准,骨科独立建科,从国外载誉而归的马景昆担任主任,包尚恕担任副主任。同年,骨科教研室建立。教师医师人数为18人,即:教授和主任医师马景昆、包尚恕,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刘蔚民,以及7名讲师和主治医师,8名助教和住院医师。此时护士缺编,仅13人。建科后不久,骨科扩大为两个病区,开设病床90张(分设骨病、骨创两个专业组,各设病床45张)。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统一管理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设立总住院医师,实行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总住院医师、住院医师五级医师负责制。严格医师值班、门诊、急诊、查房、术前讨论、疑难病会诊、手术规程、死亡病例讨论以及交接班会、周会和业务学习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资料室,确定专人保管本科图书、期刊、X光片和有关资料,保证临床科研和学术活动的开展。1978年,受卫生部委托连续举办每年一期的全国性骨科医师进修班,并开始参加承办全国性骨科学术会议以及每两年一届的本省骨科年会。1980年购入1台芬兰产肌电图仪和1台美国产C型臂X光机,开始拥有本专业的医疗仪器设备。1983年,骨科门诊从平房迁入新落成的门诊楼南一楼西单元,使用面积约400平方米。1984年,从骨病、骨创两个专业组各划出8张病床,并配备1台杭州产价值3.4万元的手术显微镜,由刘蔚民副教授负责,在本省率先建立显微手外科专业组。。 1985年,胡世保、史宝琦任骨科副主任,马景昆、包尚恕改任主任顾问。适应医院改革不断深化、老年医师退居二线、青年医师陆续增加的新情况,进一步健全了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制度,按专业组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购进1台关节镜,再次充实专用仪器设备。1989年,胡世保任科主任,全科教师医师49人,其中,教授和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7人;讲师和主治医师13人;助教和住院医师9人;护士增至16人。撤销骨科教研室,临床教学工作仍归外科教研室统一组织实施。 1996年,高富贵任科主任,韩文启、肖德富、卢汉生、梁炳生任副主任。同年山西医科大学认定骨科为重点学科,山西省卫生厅确认梁炳生为本省首批中青年医学学科带头人导师。1997年,梁炳生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共青团中央和卫生部命名骨科团支部为“青年文明号”。 1998年,全科共有83人,其中教师医师41人,即:教授和主任医师12人;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12人;讲师和主治医师10人,助教和住院医师8人;护士42人。全科开设病床数增至115张。此间,先后购入价值12万元的50mAX光机、价值1.8万元GX-3手术显微镜、价值4.2万元的3M33监护仪、价值13.9万元的脊柱外科动力系统、价值11.5万元的肌电图诱发电位和价值46万元的关节镜等先进医疗仪器设备,经专家组评审,山西省卫生厅认定骨科为全省首批重点学科之一。 1999年,山医大二院骨科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马景昆、胡世保、史宝琦、高富贵等老主任的指导和关心下,确立大科建制,设立专业组,卫小春担任科主任。在卫小春教授的领导下,学科发展如虎添翼,无论从科研基金、项目水平、论文发表、人才培养等科研业绩,还是从临床医疗的技术水平和硬件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骨科已经形成由骨创伤组、骨病组、骨显微手外组、骨关节组、骨脊柱组和家庭病房整复室六个专业组组成的山西省骨科中心,成为了一个涵盖骨科所有领域,拥有5个病区、215多张床位、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核心期刊,144名医护人员,14名正高、22名副高、3位博士生导师、14位硕士生导师的强大学科。近年来,山医大二院骨科在医疗、科研和教学迈上了新的台阶,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承担国家863项目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项,发表SCI论文17篇,标志山医大二院骨科进入国家级先进水平,走在全国同行的前列。 目前,山医大二院骨科已形成专业设置全面、临床规模宏大、人才队伍完整、医教研全面发展的强大学科,骨科“德高技精”的内涵得到充分展现,进一步彰显了“和谐‘奋进’创新‘求实”的学科文化氛围。 三、学术梯队建设:通过50多年的发展骨科逐渐形成了五个稳定的临床和基础科研方向:(一)骨关节损伤和疾病的研究;开展的手术有:主要包括膝关节和髋关节的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血友病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先天或发育性及代谢性骨病等。手术主要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术(包括肿瘤假体的置换),关节创伤和关节感染后遗症及人工髋、膝关节翻修术、关节周围截骨术、关节镜手术,软骨损伤的系统治疗等。(二)脊柱脊髓损伤和疾病的研究;开展手术有:上颈椎:颈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前路环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后路环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下颈椎:前路钛板钛网Cage内固定术,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路侧块螺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颈胸结合部重建术,腰椎滑脱PLIF手术,腰椎非融合术,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重建术,脊柱结核病灶清除重建术,脊柱侧弯,后突畸形矫形术等。(三)断指(肢)再植与再造的系列研究;开展的手术有:断指(肢)再植、周围神经、血管损伤的治疗、手功能修复与重建术、臂丛神经损伤、各种复杂手、足外伤治疗、手、足先天畸形矫治、各种皮瓣、肌皮瓣、骨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复合再造拇手指、大网膜带血管移植治疗创伤骨髓炎、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骨折不愈合假关节、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神经移位术、皮瓣移植修复肢体损伤。(四)复杂创伤骨科治疗与骨愈合的研究;开展的手术有:1.在管状骨骨折方面开展了微创MIPO和LISS技术。2.在近关节骨折方面,如:漂浮髋、漂浮膝、漂浮肩损伤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在扁平骨骨折方面对复杂骶骨骨折、髋臼骨折、肩胛骨骨折进行了微创治疗。4.治疗了大量的严重多发骨折合并软组织损伤及其并发症,如:创伤性休克、脂肪栓塞、肺栓塞等。5.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大段骨缺损、骨延迟愈合及骨不愈合。这些手术方法、手术技术和手术疗效达到国内一流创伤骨科水平,接近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五)骨肿瘤、骨坏死治疗研究:开展的手术有:四肢,脊柱及骨盆良性、恶性肿瘤的系统治疗,骨与关节化脓性感染的非手术与手术治疗,骨与关节结核的手术治疗,四肢、关节先天畸形的矫形术等,尤其是四肢骨肉瘤的综合保肢治疗效果达到了全国的陷阱水平,同时也开展可骨盆及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还开展的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也达到可全国的先进水平,有全国各地的患儿慕名前来就诊。经过多年的临床和科学研究,多项新技术、新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首创。 四、人才培养:1、师资队伍职称情况 学术队伍完整,人才济济,现有博士导师3人,博士导师均经过美国欧洲国外培训和学习。硕士导师14人。90%以上中青年医生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50%以上的中青年医生在美国、欧洲、澳洲、日本等医学先进的国家接受培训或研修。已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262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4名,在读硕士生25)名。2、本科生教学 骨科对本科教育极为重视,自骨科创建以来,历任科室主任均兼任教学主任,负责对本科教育的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各位教师进行备课和预讲课,组织编写各种教材,包括本科《(骨科专业用书)》等,《(获奖教材)》获山西省教育厅本科生教学精品课程。具体教学分工为: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授课,讲师主治医师指导实习和动物实验,助教住院医师协同带教。3、继续教育和培训(包括进修生教育、住院医师培训、举办各类学习班),1965年开始举办本省骨科专业进修班。1979-1985年 受卫生部委托先后承办5期全国性骨科专业进修班。1985年后每年举办本省骨科专业进修班。1999年开始为提高进修生的质量,实行进修生导师制度。每年招收进修生两批,共30-40名学员,自1965年举办本省第一期骨科专业进修班,每届均有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进修医生,通过在骨科的学习,为我国骨科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其中不乏完成学业的进修医生回单位后被委以重任。 五、科研成果:90年以来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28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专利4项;近两年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其中国际合作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省部级项目18项,院基金及新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9项。01-07年发表学术论文455篇,其中国际文章1篇,中华40篇,国家级172篇,省级236篇,SCI收录13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人次,国际间交流互访20人次,国内学术交流60人次,学术专著11部。目前我科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及全国性骨科专业学会中担任职务的有7人(中欧骨科学术交流委员会常务理事一人,中华骨科学会一人,中华手外科学会一人,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一人,中华骨科学会关节学组一人,中华医学会骨科关节镜学组委员一人,骨肿瘤学组一人,基础学组一人,创伤学组一人,骨折疏松学组一人,微创外科学组一人,中国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一人,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肢残康复专业委员会一人,中国修复与重建外科学会一人,中西医骨伤学会一人,)。省骨科分会任职6人,在国家级专业学术杂志担任编委4人,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一人,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一人,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二人,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委一人,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二人,中国骨伤杂志编委一人,中华创伤杂志特约审稿人,一人,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一人。 六、骨科实验室:1999年,卫小春教授留学归国后主持创建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自成立以来,以山西医科大学为依托单位,在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教育厅、山西医科大学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的硬件已基本达到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要求,并于2008年经科技厅鉴定通过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验收。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实验室是以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实验室为核心,同时整合了山西医科大学医学实验中心的综合实验室。骨与软组织损伤修复实验室总面积近1000 平方米。实验室对外开放,包括一个公共实验室、五个功能实验室(组织形态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实验室、生物力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实验室)。实验室购置、安装和使用当今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如微重力力学负荷测试仪、膜片钳、显微图像摄影成像系统、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深低温冰箱、超速离心机、紫外分光光度计、组织切片机、恒温生化箱等,设备总值近2000万元,年平均使用率超过80% 。在卫小春教授的带领下,目前实验室主要围绕关节软骨损伤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及软骨细胞生物力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973计划一项,“八六三计划”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国家卫生部项目一项。九十年代以来取得省部级科研成果23项,获国家专利4项。近5年来发表主要学术论文228篇,其中被SCI收录13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百余次,出版学术专著5部。目前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60余名。 七、学术交流:近三年,山医大二院骨科先后成功的举办了第二届全国脊柱外科学术会议、中华创伤学会骨与关节损伤研讨会、全国脊柱脊髓损伤研讨会、全国腰椎疾患研讨会及学习班、首届山西省关节镜学习班、全国手外科学术会议、全国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研讨会、全国骨质疏松性骨折及骨科新进展论坛、承办两年一届的山西省骨科年会共七届、山西省脊柱新技术研讨会、全国颈椎外科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邀请英国、德国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以及现场手术演示,增强科室与国际学术接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人次,国际间交流互访26人次,国内学术交流80人次。通过学术交流使我科在科学研究方面与国际化同步发展。并与之合作前沿性科研项目,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与世界接轨,使骨科技术水平发展更上一层楼。在国内和省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修改原因:
选择医院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台湾
香港
澳门
在
xx xx
的医院中查找:
该地区下的医院不存在,请先添加医院
添加医院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