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系统血管内面剥落处或修补处的表面所形成的小块.在可变的流体依赖型(variable flow dependent patterns)中,血栓由不溶性纤维蛋白,沉积的血小板,积聚的白细胞和陷入的红细胞组成.
腹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征(Leriche Syndrome),又称主动脉分叉闭塞综合征,末端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征,渐进性主动脉末端部分血栓形成综合征,终末主动脉髂动脉闭锁综合征,慢性腹主动脉髂动脉阻塞,孤立性腹主动脉髂动脉病。
腹主动脉血栓形成可能由于动脉瘤,创伤肿瘤或异物损害壁而形成血栓 主动脉缓慢闭塞,可能有机会建立侧枝循环,只引起下肢动脉血运不良。深静脉血栓发生后静脉瓣损伤,静脉回流受阻,反流。如静脉再通不全及侧支循环代偿不全,则静脉曲张,静脉高压引起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血浆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渗出、水肿,组织缺氧引发PTS。
腹主动脉血栓形成除下肢症状外,往往出现一些腹部症状,如不仔细检查易误诊。以下几点有助于诊断:①患者周身情况严重,多伴有休克。②下腹部及臂部疼痛和知觉障碍。③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呕吐、稀便、下坠感。④初起可为单侧肢体症状,继而出现对侧肢体症状,然后出现肢体发凉等血运障碍体征,再晚可出现栓子下移表现。
临床表现
1.运动时腰部 大腿 小腿疲劳 有疼痛感
2.不能触及下肢动脉搏动
3.下肢皮肤苍白 寒冷感
4.男性患者有阳痿 阴茎勃起困难等
早期须与其它原因所致的间歇性跛行症鉴别
所谓间歇性跛行症就是是指患者从开始走路,或走了一段路程以后(一般为数百米左右),出现单侧或双侧腰酸腿痛,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跛行,但稍许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后,症状可以很快缓解或消失,病人仍可继续行走,再走一段时间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跛行呈间歇性出现,故称为间歇性跛行。
而腹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征(LericheSyndrome),又称主动脉分叉闭塞综合征,末端主动脉血栓形成综合征,渐进性主动脉末端部分血栓形成综合征,终末主动脉髂动脉闭锁综合征,慢性腹主动脉髂动脉阻塞,孤立性腹主动脉髂动脉病。
治疗上除对病因治疗外,可行主动脉结扎,部分摘除或主动脉移植等。可按PTS临床意义评估标准,以主要标准4项(静脉曲张、溃疡、非肢体表现、放射影像学发现)和次要标准9项(疼痛、肿胀、静脉侧支循环、肢体长度与周径不称、面部肿胀、头围增大、活动受限、触痛、皮肤色素沉着)以确定有无临床意义给予相应处治。 1.无临床意义指无主要标准,<4项次要标准,可暂不治疗,应密切观察。 2.有临床意义 指有以下之一:①无主要标准,≥4项次要标准;②有1项主要标准,2项次要标准;③2项主要标准,无次要标准。可观察并治疗 3.有重要临床意义 指有以下之一;①1项主要标准,>2项次要标准;②≥2项主要标准,≥l项次要标准。应立即治疗。措施如下: (1)弹力紧缩袜,弹力绷带缠扎。 (2)抬高患肢。 (3)抗凝治疗。 (4)必要时手术。 (5)DVT后发生PTS的危险因素:①DVT后1个月,腿部症状与体征消失不完全;②DVT发生在总股或髂静脉;③老年、肥胖;④急性DVT抗凝治疗力度低、时间短,发生PTS危险可增高3倍;⑤发生DVT炎症标志(IL-6、CRP)和D-二聚体增高,经月不降。 (6)预防PTS最好措施为积极治疗急性DVT。系统溶栓用tPA 0.03mg/(kg・h),最大量2mg/h,iv,48h如血栓溶解≥90%,转入标准抗凝;如溶解<90%可经导管导向血栓输注tPA 1~2mg/h,24h,如血栓溶解≥90%转入标准抗凝,如仍溶解<90%,再局部tPA 1~2mg/h,24h。溶栓无效可手术切除血栓,并早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