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是意识障碍的最严重阶段。引起浅昏迷的原因一般有两种:
1.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昏迷:包括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脑外伤、脑肿瘤、脑炎、中毒性脑病等。
2. 全身疾病引起的昏迷:包括酒精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农药中毒、尿毒症、肝昏迷、一氧化碳中毒等。
体格检查:对于昏迷患者,由于检查不合作应有重点地进行检查,其内容包括:1.体温、脉搏、呼吸频率和深度、呼吸气味及呼吸道分泌物;2.血压;3.皮肤有无发绀、出血、及出汗情况;4.昏迷程度;5.瞳孔大小、两侧是否等大及对光反应;6.眼球活动及眼脑反射;7.眼底有无视乳头水肿出血和渗出;8.运动和反射;9.脑膜刺激征等。当身边突然出现疑似昏迷者时,鉴别其是否最简单的办法是检查角膜反射是否存在,用棉芯轻触其角膜,正常人或浅昏迷者都会出现眨眼动作,而昏迷特别是深昏迷者毫无反应。
昏迷是意识障碍最为严重的阶段,为高级神经活动的高度抑制。按其程度可分为:
⑴ 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对周围事物及声光刺激均无反应,但对强烈的刺激有反应,病人各种反射存在,有大小便失禁。
⑵ 深昏迷:意识全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全身肌肉松弛。
脑电图、CT可以做出相应的诊断。
一、生活要有规律 老人可以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但不可过于劳累。
二、控制高血压 要想理想地控制血压须注意许多方面。
(1) 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我国一项大量人群的干预实验表明,140/80mmHg可能是预防脑血管病的理想血压值。但一些人的血压降低到该水平后反而出现脑缺血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降压速度太快,也可能是对于这些人而言的理想血压要略高于上述数值。这是由于个体差异所致。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渐将血压降低到上述水平或略高而又没有脑缺血的不适症状为宜。
(2)血压要控制平稳:使24h内血压的“波峰”和“波谷”接近,这样既可避免血压波动对血管壁的损害,又可防止血压过低可能导致的脑灌注不足。降压不要过快。
(3) 保持舒畅的心情: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与环境及精神状态有明显的关系。环境因素有饮食、社会环境、生活改变、精神冲突等。高度的应激事件可引起交感神经介导的血管收缩及其他自主神经反应,对血压产生较大且持久的影响。Brod观察到高血压患者在紧张时血管收缩反应比正常人持久。易感性体质者对一般及特殊的应激反应表现为急性且持久的血压升高。心理生理学研究提示,精神紧张、自主神经活动及条件作用均可引起高血压。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十分必要。
(4)同时采取非药物疗法:如限制盐的摄入量、减轻体重、降低血脂、适度运动、生物反馈疗法等,可以巩固和促进药物的降压作用。
三、保持良好的心态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于激动。做到心境平静,减少烦恼,悲喜勿过,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四、注意饮食
饮食要注意低脂、低盐、低糖。少吃动物的脑、内脏,多吃蔬菜、水果、豆制品,配适量瘦肉、鱼、蛋品。
五、预防便秘
大便燥结,排便用力,不但腹压升高,血压和颅内压也同时上升,极易使脆弱的小血管破裂而引发脑溢血。要预防便秘,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如青菜、芹菜、韭菜及水果等。适当的运动及早晨起床前腹部自我保健按摩,或用适且的药物如麻仁丸、蜂蜜口服,开塞露、甘油外用;可有效防治便秘。
六、防止劳累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要过于劳累,超负荷工作可诱发脑出血。
七、注意天气变化
寒天是脑中风好发季节,血管收缩,血压容易上升,要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还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进行一些适宜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做广播体操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八、经常动左手
日常生活中,尽多用左上肢及左下肢,尤其多用左手,可减轻大脑左半球的负担,又能锻炼大脑的右半球,以加强大脑右半球的协调机能。医学研究表明,脑溢血最容易发生在血管比较脆弱的右脑半球,所以防范脑溢血的发生,最好的办法是在早晚时分,用左手转动两个健身球,帮助右脑半球的发达。
九、密切注意自己身体变化
中风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无诱因的剧烈头痛、头晕、晕厥,有的突感体麻木、乏力或一时性失视,语言交流困难等,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