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
提问咨询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应用中心
登录
|
注册
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
症状名称:
疾病部位:
请选择
背部
腹部
颈部
皮肤
全身
生殖部位
四肢
头部
臀部
胸部
腰部
男性股沟
女性盆骨
上肢
下肢
鼻
耳
口
头
眼
牙
眉
毛发
盆腔
其他
男性胸部
女性胸部
添加部位
所属科室: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心血管内科
神经内科
普通内科
消化内科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肾病内科
血液内科
感染内科
老年病内科
风湿免疫内科
透析科
变态反应科
癫痫科
甲亢科
面瘫科
糖尿病
--请选择--
--请选择--
内科
外科
儿科
传染病科
妇产科
精神心理科
皮肤性病科
中医科
肿瘤科
骨科
康复医学科
麻醉医学科
介入医学科
其他科室
营养科
五官科
医技科
医学影像学
--请选择--
中医综合科
针灸科
中医骨科
中医妇产科
中医外科
中医儿科
中医肛肠科
中医皮肤科
中医五官科
中医按摩科
中医消化科
中医肿瘤科
中医心内科
中医神经内科
中医肾病内科
中医内分泌
中医呼吸科
中医肝病科
中医男科
中医风湿免疫内科
中医血液科
中医乳腺外科
中医老年病科
中医感染内科
--请选择--
*
症状介绍:
基底动脉下部分支综合征:是由于基底动脉下段或椎动脉上段的小分支闭塞,导致下丘脑、脑干被盖部梗死。表现为眩晕、眼球震颤、复视、侧视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吞咽困难、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面肌无力、眼部烧灼感及三叉神经分布区麻木感。
症状原因:
1.高血压:高血压是本病最主要的直接病因,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a(160/95mmHg)时。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病人中的发生率为45%~90%。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高血压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有2 种可能机制: ①持续性的高血压作用于脑的深穿通动脉或其他微小动脉壁,使血管渗透性增高,凝血功能亢进而抗凝功能减弱,导致微血管壁节段性脂肪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及微动脉瘤等改变,致使小动脉阻塞、微栓塞形成。 ②持续性高血压使脑的基底动脉拉长,深穿通动脉移位,血管扭曲,侧行血流进一步减少而发生缺血性微梗死。 2.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Fisher 用连续切片方法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其他学者也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增厚,并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3.糖尿病:众所周知,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Mast 等的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不过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的增高、血小板黏附性的增强,无疑可加重脑的深穿通支动脉的血流供应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4.栓子 (1)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2)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5.其他因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症状检查:
临床特点: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者少见。 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1)发病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如有条件时进行CT 检查,以明确诊断。
症状鉴别:
多梗死痴呆为血管性痴呆的一类,腔隙性脑梗死是其重要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特征为:突然起病、阶梯性恶化,波动性病程,夜间意识混乱,人格相对保存,情感脆弱,强哭强笑,常有高血压、心脏病及卒中病史,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有神经系统局灶性受损的症状和体征,CT 或MRI 显示脑内有多发的梗死灶和(或)脑萎缩。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1995 年于成都)的诊断标准为: (1)符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诊断痴呆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既往有脑卒中发病史。 (4)病程波动,呈阶梯性进展。 (5)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 (6)Hachinski 缺血量表记分≥7 分。 (7)CT 及MRI 证实脑内多灶性皮质或皮质下缺血改变。
症状预防:
一般治疗 急性期应尽量卧床休息加强皮肤口腔呼吸道及大小便的护理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如起病48~72h后仍不能自行进食者,应给予鼻饲流质饮食以保障营养供应。应当把患者的生活护理、饮食、其他合并症的处理摆在首要的位置。另外大多数患者患者亲友及部分医务人员期望的是有更好的药物使患者早日康复,而忽视了其他治疗方面,如患者的饮食。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在急性期,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吞咽困难,若不给予合理的营养能量代谢会很快出现问题,这时即使治疗用药再好也难以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脑梗塞的治疗 (1)甘露醇 临床常用20%的甘露醇高渗溶液。甘露醇是最常用的有效的脱水剂之一。 (2)10%甘果糖(甘油果糖) 可通过高渗脱水而发生药理作用还可将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进入脑代谢过程,使局部代谢改善通过上述作用能降低颅内压和眼压,消除脑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耗氧量改善脑代谢。 (3)利尿性脱水剂 如呋塞米(速尿)利尿酸钠可间断肌内或静脉注射。 (4)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是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可的松等,其分泌和生成受促皮质素(ACTH)调节具有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休克作用。 (5)人血白蛋白(白蛋白) 人血白蛋白是一种中分子量的胶体在产生胶体渗透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液体保留在血管腔内。
修改原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粤ICP备2023094852号
营业执照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