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康复科

科室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科室首页 科室介绍 科室医生 联系方式 网友点评 提问咨询

康复科

  1954年12月成立理疗科,当时有医师2人,护士2人,技术员2人。1958年,理疗科随医院从保定迁到石家庄,人员编制和治疗范围进一步扩大。医师增到5人,护士6人,技术员3人。1966年,理疗科人员有的被下放、有的被打倒,科室工作受到严重损失,甚至被取消2年之久。1971年,理疗科的治疗业务才开始恢复。但当时只有1名医师承担全部任务。1979年后,理疗科人员初步配备齐全,主任医师兼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兼副教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1人,主管技师1人,主管护士2人,护士2人,技术员5人。1986年由于康复医学的引入,专业学会将理疗科更名为康复科。科室人员增到19人,医师6人,护士3人,治疗师10人。1993年我院晋为“三甲”医院后,康复医学进一步发展,科内开展了脑卒中康复治疗。 1998年2月开设病床15张,拓展了康复治疗范围,同时壮大了医护队伍。截止到2006年底,我科共有职工23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名,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护士1人,主管技师8人,技师1人名。1958年我科建立了基础医学实验室,开展了电诊断,医学荧光技术,同位素示踪及组织化学等项目的科研工作。当时这些技术属于国内前沿领域。全科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例如《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眼部用药的方法问题》、《紫外线临床剂量学的组织化学研究》、《口腔肿瘤的荧光现象》等。1979年-1986年,科室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译文、综述33篇。译书、编著等5部。其中全国编著的大型参考书《理疗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实用肌电图》译著对指导国内临床肌电图诊断学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先后获河北省和广东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各1项,获河北省理疗仪器发明智慧奖1项。1986-1998年,全科人员在做好份内工作的同时,查阅文献,参考专业杂志,书写了省级以上文章3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4部。风湿治疗仪、胆结石治疗机和遗尿治疗仪分别获尤里卡和巴黎发明奖一、二、三等奖。

  1998年-2006年,发表在中华或国家级杂志的文章约50篇,其中《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获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进步奖3等奖;《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获河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成果奖2等奖;《单侧空间忽略检测方法研究》获河北省医学会医学科技成果奖2等奖。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残疾的康复》;副主编中医药大学出版的《康复护理学》;参编10部,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康复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康复医学》、《康复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物理治疗学》;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骨关节疾病住院治疗须知》、《现代疼痛学》、《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免疫风湿性疾病防治指南》书等。

  教学方面,1954年担任河北省保定卫生学校的教学和实习工作。1957年开始担任医学院医疗系的理疗教学,并编写了第一本教学实习讲义。1958年,二次修订并重新印刷了教学讲义及实习指导。1966年后教学工作中断。

  1984年恢复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并前后2次修订教材,编写了《物理医学》新教材。随后由于本专业学会的更名,又编写了《康复医学》一套教学及实习讲义,并完成了医学系、中医系和石家庄地区卫校的教学任务。科室前后举办4期河北省理疗培训班及2期全国肌电图学习班,并担任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理疗医师进修班”的讲学任务及教材编写工作。

  在科主任的努力和院领导的支持下,于1988年开始了二院护校的康复医学教学工作,并于1989年开始承担医大本科生的康复教学。2002年开始用多媒体为河北医大医疗系本科生、护理系本科生、医大7年制学生等授课,且护理学院的康复护理学设为必修课程,学时30个。同时,科内还负责社会办学学生的实习,外院进修人员的培养任务,以及省、市、院级继续教育内容,培养各类人员数千名。

  建科初期,我科设有电疗室、光疗室和蜡疗室。配有直流-感应电疗机、直流电四槽浴、近红外线、远红外线、紫外线治疗机、高压静电、间动电、干扰电、水疗机、蜡疗机等10台。每日完成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00多人次,取得了疗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保定市院级和先进单位称号。

  理疗用于临床治疗,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儿科迁延性肺炎,外科感染后伤口愈合不良,术后肠粘连及脑系内科的神经麻痹等,加用理疗后,效果明显提高。因此,1958年我科在脑系内科设立了物理治疗室,其他住院患者也常到理疗科会诊或进行治疗,科室每日门诊量达200多人次。由于工作突出,我科年年被评为院级先进科室。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一度停止正常的医疗工作,直至1971年才恢复基本的治疗。工作人员只有1,每日工作量为:初复诊20~30人次,治疗70~80人次。

  为开展新技术,1973年派人到广州学习并引进了肌电图仪,开展了肌电图诊断技术。对河北、山西、天津等地区进行了10000余人次的肌电图检测,3000人次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填补了华北地区肌电图检查的空白。同时开展了磁场疗法,并建立了磁疗室,治疗量恢复到每日100多人次。

  1979年后日门诊量达150~200人次,肌电图检测9196例,运动传导速度测定1795人次。同时开展了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小儿遗尿症等。1987年,我科开拓思路,大胆开展了计算机系统预测脑中风及微循环检测工作,填补了省内、院内空白。日检测20~40人次。

  1998年2月,康复病房成立。康复对象主要是:脑血管疾病恢复早期、脊髓损伤、颅脑损伤、周围神经损伤、骨关节病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各种感染、疼痛等。治疗技术有物理治疗、运动训练、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作业治疗、中外手法治疗和简单的支具、辅助器具等服务。评测内容不仅包括运动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还开展了认知功能和心理功能评测。肌痉挛是中枢性瘫痪的常见表现,临床很难处理,我们参考国外资料,1998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肉毒毒素治疗肌痉挛技术,并于1999年初与同济医院康复中心合办肌痉挛治疗技术培训班。目前又开展了TENS治疗肌痉挛,以及生物反馈、小脑顶核电刺激,功能性电刺激等现代康复技术治疗肢体功能障碍的项目。同时,将传统的中医手法按摩与西方的手法相结合用于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病房内,每周播放各种功能训练的录象,并组织患者及家属观看,对其进行康复教育。

  理疗和康复训练是非侵入性治疗,安全、无创伤、无副作用。康复科服务对象广泛,包括各种功能障碍者,技术先进,设备一流,疗效明显,尤其对肌痉挛、植物人促醒、偏瘫、吞咽、言语功能障碍的治疗技术居国内先进行列。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1856位专家快速问医生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