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

科室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科室首页 科室介绍 科室医生 联系方式 网友点评 提问咨询

心血管内科

    一.总体概况

    福建医科大学协和医院心血管内科暨福建省冠心病研究所是福建省首批医疗领先特色专业、国务院批准的内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含心血管内科专业)。

    学科现职医师35人、护士45人。在职医师中,按学历分布,42%具有博士学位、45%具有硕士学位、30%具有美德日等国家留学经历;按职称分布,54%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其中主任医师/教授6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9人、博导2名、硕导5名;并有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名、福建省优秀专家1名、省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各1名。

    学科共有核定的专科病床94张(含CCU病床7张),实际开放病床112张。按临床功能分为6个专业治疗组: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治疗组(2组)、心脏起搏及电生理组(1组)、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治疗组(1组)、心内科杂病诊疗组(1组)及CCU病房。学科尚配有专用心导管室、超声心动图室、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室、大动脉功能及弹性检测室,并挂靠一所省级冠心病研究所。

    学科各专业组及功能诊断室均有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业务能力较强的技术或学术骨干,更有同心同德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近年来,学科在以崭新的医学理念为广大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高品质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省内第一或国内先进水平的良好业绩,锻造出了患者信赖及同行认同的颇具特色“福建协和心血管内科”品牌。优化的医学资源配置及良好的科学管理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教学和科研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目前,学科的整体临床、教学、科研水平居于省内领先、有些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二.临床方面

    虽然目前开放的病床数量并非省内最多,但是本学科年收治患者最多、年救治急危重患者最多、年完成的心血管介入性诊治手术的数量及种类最多、年接受省内外疑难危重病会诊及介入性心脏手术会诊量最多,实际上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心血管专科。

    学科注重特色建设及优势发挥,在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心血管超声医学及心力衰竭防治方面的学术与技术方面居省内领先、国内较先进水平。

    1.心血管介入治疗:曾任该科主任的陈春光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率先在省内、很早在国内开展了多种心血管介入治疗新技术。其中,陈春光教授1986年底开展的序惯双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及肺动脉瓣成形术为当时国内外的技术创新,同期他还开展了导管冠脉内溶栓术及PTCA术。随着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该科1999年率先在省内开展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手术(并开通生命绿色通道)、先天性心脏病导管介入手术及心脏再同步起搏术,2000年起率先在我省及较早在国内进行经桡、肱动脉心脏介入治疗术并进行多项手术方法改良,同期率先在省内完成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手术、复杂分叉病变对吻介入治疗术及各种动静脉瘘导管栓塞术,2001年率先在省内完成切割球囊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再狭窄切割球囊再成形术,2002年起率先在我省开展多种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无保护冠脉左主干介入治疗术及大动脉瘤腔内支架隔离术,2003年首先省内、较早在国内开展门诊冠状动脉造影术,使既往必须住院才能进行的创伤性心血管检查得以在门诊患者中开展,2004年首先在省内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治疗,2004-2005年陈良龙教授首创的改良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封堵法在根治PDA方面效果佳、创伤与痛苦最小、在PDA治疗方面有较大的技术创新,2007年开展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虚拟组织成像,提高了冠心病诊断及斑块性质判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至今心内科累计完成各类心血管介入诊疗手术8000余例。近5年来,介入诊疗手术量特别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均居全省第一或前列。近3年来,心血管介入诊疗工作更是进入一个迅猛发展阶段,每年完成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病例均超过1000例,而且年增长率超过40%,今年有望超过2000例,预计治疗性病例接近1000例。近3年来,心内科介入诊疗技术发展迅速、病例数快速增加,但无与心血管介入诊疗相关的医疗事故及死亡,血管造影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5%,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相关死亡率低于0.5%(实际为零),符合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2008年12月,心内科获得卫生部首批心血管介入(冠心病)培训基地资格。

    2.心血管超声医学: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省内率先开展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周围血管超声、颅内血管超声的检查、诊断、研究及推广普及工作。9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展联合药物负荷超声试验、心肌和左心声学造影等新技术,目前开展的新型超声诊断技术如定量组织多普勒成像、应变应变率成像、实时心血管3维成像及血管内超声成像,进一步拓展了超声心动图的诊断与应用领域。近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急诊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工作,显著地提高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治水平及不明原因胸痛的鉴别诊断能力;首先在CUU病房引入超声心动图心脏血流动力学连续监测,为危重患者病情的正确判断和及时施救提供了快速准确资料,抢救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3.心力衰竭防治:2001年国际第一个心衰治疗指南(AHA/ACC)发布后,心衰的研究成为当今医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为早期发现并使心衰病人得到正规和标准化的治疗而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本学科在福建省首家成立“心衰门诊”与国际接轨,开展了药物和运动疗法相结合的心衰康复研究,开展了脑钠肽(BNP)对心衰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系列研究;率先在省内开展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在动物模型方面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及其在心衰中的研究,冠脉微栓塞后心肌及间质重塑研究、启动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的基础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推动心衰的研究,本学科《全国心衰进展学习班》自2004年开始已连续举办3期,有力促进了心力衰竭预防及临床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二.科研方面

    心血管内科坚持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在长期的科研过程中不断积累,在下列几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科学研究特色和优势:

    1.心肌缺血系列研究:1995年首先建立了猪慢性心肌冬眠及顿抑模型;阐明了慢性心肌冬眠过程中心肌灌注、代谢和功能的变化规律;发现在正性肌力药物负荷试验中冬眠心肌的功能变化可有两种表现形式——进行性恶化(单相反应)和先改善后恶化(双相反应),而负荷试验中顿抑心肌功能只有一种变化——低于正常水平的进行性改善;揭示了慢性冬眠心肌存在着以细胞凋亡为主要形式的隐性心肌细胞丢失,同时伴有心肌间质胶原重塑及心肌微血管负向重构。本研究已发表论文20余篇,核心论文发表在Circulation、JACC、ATVB等著名学术杂志上,被SCI收录及引用20多次,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研究成果对慢性冬眠心肌的发生机制、转归与结局,及临床检测存活心肌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此外,该系列在心肌缺血预处理、后处理和冠脉微栓塞方面也进行了系列深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心力衰竭系列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药物和运动疗法相结合的心衰康复研究,系列开展了脑钠肽(BNP)对心衰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的系列研究,在国家级杂志共发表论文8篇;率先在省内开展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在动物模型方面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纤维化及其在心衰中的研究,启动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衰的基础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2007年参与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多中心研究。

    3.动脉粥样硬化系列研究:自1994开始,首先在福建省内建立了人脐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及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研究了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氧化型胆固醇等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发现了GLDL可导致内皮细胞形态学损伤及功能紊乱,可增加内皮细胞对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的粘附;证实了ox-LDL及氧化型胆固醇具有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促进斑块破溃的作用。在国内外首先进行了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GLDL)和在国内首先进行胰岛素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GLDL能通过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增加内皮对单核细胞的粘附作用而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丰富了糖尿病病人AS的发生和发展的理论,相关成果《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糖基化低密度脂蛋白对其的损伤》2000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们承担并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合作的《氧化型胆固醇诱导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凋亡》系列研究通过2003年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已获得2004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应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易损斑块的识别与干预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参与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的多中心研究。

    三.教学方面

    心血管内科为福建省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级医学专业人才。在承担福建医科大学本科生大量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心血管专业博士生及硕士生的培养工作。目前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近50名,每年毕业博士生及硕士生10以上;积极接收普通心内科临床、介入心脏病学及心血管超声医学专科医师进修或专业培训,年均接受和培养各类进修医师近百名,成为我省心血管专业高级医学人才的摇篮。

    心内科秉承求实、创新、奉献的协和精神,将继续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全方位、高品质医疗服务。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1856位专家快速问医生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