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

科室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科室首页 科室介绍 科室医生 联系方式 网友点评 提问咨询

普通外科

    学科简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临床学科,于五十年代后期,我国肝脏外科先驱者之一王成恩教授首先在国内建立了原位规则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技术。于1963年,王成恩教授代表我国在莫斯科的世界肝癌外科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原位肝切除术130例,获莫斯科国际博览会金奖。在他的领导下,我科于1964年成立了以王吉甫教授负责的胃肠外科、曹绣虎教授负责的肝胆外科和陈国锐教授负责的血管外科,是国内较早分设普外专业的单位之一。1978年我科成为首批硕士点单位。1986年成为博士点单位。1995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行列,1995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开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1年加入国家重点学科行列。2007年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比。近10年来我科在原中山医科大学校长黄洁夫教授的领导下,选择肝脏移植作为学科发展的突破口,成为国内肝移植工作开展得最好的单位之一。学科以器官移植为龙头,消化系肿瘤及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为研究重点,在现任院长王深明教授、我院原院长詹文华教授、现任中山六院院长汪建平教授、原大外科主任梁力建教授、现任中山三院院长陈规划教授等不同专科学科带头人和现任普通外科主任汪谦教授的领导下,学科建设取得了较快地发展,已成为中南地区最大型的普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基地,有多个临床或科研项目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国内、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

    我科目前拥有病床209张,设有胃肠胰、血管甲状腺、肝胆、器官移植、微创外科、外科重症监护等6个专科和普通外科实验室。每年诊治病人约12万人次(住院6500余人),手术例数5000余台,在肝脏移植、胃肠道肿瘤、肝胆肿瘤、血管外科疾病、乳腺和甲状腺肿瘤等的诊治上,为广东省甚至是华南地区的广大患者提供高水平、高技术、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使许许多多的急、危、重及疑难病例得到及时的诊治。在一些高难度手术上,我科屡获成功。如胃肠外科与移植科联合开展了亚洲首例多器官移植术和3例消化道肿瘤合并肝转移的病人成功施行肿瘤根治术和肝移植术。1名年轻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现肝癌合并患者,凭借我院高超的医疗技术和高素质的医疗队伍,不仅成功地剖腹产下一婴儿,而且也顺利地将肝癌切除。1名臀部下肢巨大蔓状血管瘤(动静脉瘘)的患者,该患者辗转全国各地许多大医院均不愿为其手术,手术难度极高,我科血管外科医师连续手术40小时,终于完成此例全身性巨大蔓状血管瘤的手术。

    我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普通外科实验室、器官移植实验室、外科动物实验中心等实验基地。近年来相继成立了器官移植中心、肝癌研究中心、胃癌诊治研究中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乳腺疾病诊治中心。并已建立华南地区最大的消化系肿瘤组织库(中心)。这些中心的成立为我科承担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提供了支撑条件,也为普通外科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国内外的科研合作建立了一个临床基础研究平台。

    专科优势

    器官移植:开展了原位全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减体积性肝移植、多器官联合移植等新术式,改进了传统的背驮式肝移植方法。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原位肝移植术中体外静脉转流法。施行了国内首例急诊肝移植和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是近年来国内开展肝移植例数最多的单位之一。手术成功率达到98%,1年生存率超过90%。近年来,成功开展了上腹部器官簇移植、肝肾联合移植手术,成功完成了国内首例肝肠联合移植手术。并创下了首例成功的产妇肝移植和肝移植后分娩健康婴儿等国内记录以及高龄肝移植的亚洲记录。

    胃肠胰外科: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全结肠切除、回肠J型囊袋经直肠肌鞘肛门吻合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近10多年来,开拓前进,开展了胃癌扩大根治手术(如胃癌联合脏器切除术、D4根治术、Appleby等术式)及各种胃肠道重建手术。尤其是以胃癌淋巴结廓清技术为核心,在标准化D2手术基础上,开展了胃癌D3、D4手术的系列研究。术后总的5年累计生存率为48.3%,明显高于全国胃癌总体生存率37.7%左右的水平。同时开展了全直肠系膜切除、低位保肛门手术和保护性功能的直肠癌根治术;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肛门良性疾病如瘘、痔、便秘等的诊治。分设了结直肠肛门外科。创办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也是全国胃肠外科原组长(詹文华教授)和现任副组长(何裕隆教授)单位。

    血管甲状腺乳腺外科:国内首先开展内镜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已成功进行近300例治疗,例数与疗效居国内领先地位。首先提出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的综合性外科治疗概念,将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深静脉瓣膜手术与内镜交通静脉结扎手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下肢静脉返流性疾病进行综合性外科治疗,治疗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国内外首先开展了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相关基因筛选与克隆研究,共发现并证实8条CDNA片段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病有关,包括6个已知基因片段合2个未知来源的基因片段。此项研究国内外目前未见报道,文章已在国际血管外科杂志发表。完成国内首例升主动脉腔内置入带膜支架治疗全主动脉夹层,疗效良好(该例也为世界报道第二例)。成功完成复杂性长段胸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4例,其中1例为至今世界上报道的最长、最大的胸主动脉瘤,瘤体长28cm,累及全胸主动脉及部分主动脉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完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162例和腹主动脉瘤的血管腔内治疗52例,手术成功率100%。为华南地区开展例数最多,疗效最好的血管外科中心。对于不适合血管腔内治疗的腹主动脉瘤病例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75例,其中择期手术69例,手术成功率100%,死亡率1.3%(1例);腹主动脉瘤破裂6例,死亡率33.3%(2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展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内动脉闭塞,预防脑卒中,为广东地区最早、例数最多,术后疗效良好的单位。本专科是全国血管外科学组副组长(王深明教授)、广东省血管外科疾病科研中心主任(王深明教授)、广东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王深明教授)

    肝胆脾外科:在大肝癌的手术切除、胆管癌切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如B超指引下的肝段切除,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单侧入肝血流阻断下的肝切除术,合并脾功能亢进的肝癌巨脾联合切除等等。对不能切除的大肝癌,通过皮下置放埋藏药盒的化疗栓塞,重复暂时性肝动脉阻断,经皮下埋藏药盒肝动脉灌注32P磷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门静脉栓塞,B超导引下酒精瘤内注射或高温蒸馏水瘤内注射,术中或经皮微波固化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胆管癌的切除率大大提高,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对肝内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已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并向国外介绍了本科的结石临床分型,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认同。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巨脾的外科治疗与相关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尤其关于巨脾与肝硬化形成的机制研究得到全国大多同道的赞同。本专科是目前全国胆道外科学组(梁力建教授)和脾脏外科学组副组长(汪谦教授)单位。

    普通外科实验室:普通外科实验室是根据国家重点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发展的需要,利用普通外科投入的学科建设经费,于2001年重新设计装修并累计购置了约800万元的最新仪器设备,发展成为现代化综合性临床基础研究实验室,总面积500m2。实验室设三个技术平台,包括有临床基础研究技术平台,消化系肿瘤组织库技术平台和器官移植研究中心。临床基础研究技术平台设分子生物室、细胞培养室、组织病理室、生化免疫室4个技术室,实验室各功能室不仅配备有齐全的常用现代化仪器设备,同时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保证普通外科完成各种临床基础研究课题。同时实验室以消化系肿瘤组织库建设为中心内容,充分利用临床科研资源,为国内外基础学科的研究提供优质的合作。实验室采用完全开放性管理模式,不仅保证了普通外科各专科的科研实施与研究生培养,同时接收院内外各临床科室和单位的研究者完成各种科研课题。

    人才结构

    现有教授19人,副教授28人,讲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7人。博士学位41人,博士硕士学位者占80%。

    论著发表及科研成果

    1996年以来,本专科共主编出版专著27部;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500余篇,其中SCI文章97篇;获得各类科研基金200余项;研究经费2750余万元;获各类科研成果奖3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8项。我科还创办了《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等专业学术期刊。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1856位专家快速问医生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