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疾病 > 软下疳

疾病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疾病首页 疾病介绍 提问咨询 电话咨询 相关药品

  软下疳是由杜克雷嗜血杆菌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生殖器部位多个痛性溃疡,多伴有腹股沟淋巴结化脓性病变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本病由性交传染,临床上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在我国比较少见。

  有关下疳病证记载最早始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气阴肿候》,其曰:“此由肾脏虚所致,肾气通于阴,今肾为热邪所伤,毒气下流,故令阴肿。”指出了肾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夫妒精疮者,男子在阴头节下。”对本病部位作了简要描述,可见唐以前对本病尚缺乏较系统的认识。宋以后,论述渐丰富,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而且创立了各种治疗方法。宋·陈无择认为交合不洁是本病主要原因,《三因方·妒精疮证治》说:“患妒精疮者,以妇人阴中先有宿精,男子与之交接,虚热而成。”其症状“初发在阴头如粟,拂之痛甚矣,两日出清脓,作曰孔,蚀之火痛。”对本病的病情发展作了概述。其后,窦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明确提出:“夫阴蚀疮者,即下疳也。”指出病因有内、外二端,“皆由脏中虚怯,肾气衰少,风邪入腑,毒恶损伤荣卫,或与有毒妇人交接不曾洗净。”窦氏并指出本病应从肝论治,即 “此处乃肝经所属之分野。”设外洗法、薰法、外敷及内服方药,论治十分详尽。至此,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上认识已比较全面,形成了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金元时期,张子和在治疗上又作了补充,《儒门事亲·下疳》记载:“夫下疳久不愈者,俗称日臊疳是也,先以导水禹功,先泻肝经,外以木香散傅之,……然后服淡粥,一二日则止。”可以看出对本病不但重视药物治疗,并开始注意饮食方面的调护。《丹溪治法心要·下疳疮》载有本病合并痢疾的危重病案,先后以当归龙荟丸,小柴胡汤加减治愈。说明当时已注重病案积累,标志着临床上的进步。明清时代,有关本病的论述更加丰富,其中以《外科正宗》最为完善。陈实功在继承前人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另有发挥。补充了房中术热药所伤亦是引起下疳的病因之一,对本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均作了详细论述。《外科正宗·下疳》谓:“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初起小便淋沥,次损阳物,坚硬作痛,腐烂渐开者险。已成溃腐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明确地区别了轻、中、重等不同症候表现。明·申斗恒《外科启玄》提出“袖口疳”病名,且临床上最为多见。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对下疳名作了归纳,其谓“生于马口之下者,名下疳;生茎之上者名柱疳;茎上生疮,外皮肿胀包裹者名袖口疳;疳久而偏溃者名腊烛疳;痛引睾丸阴囊肿坠者名曰鸡瞪疳;痛而多痒,溃而不深,形如剥皮烂杏者名瘙疳;生马口旁有孔如棕眼,眼内作痒,捻之有脓出者名旋根疳。”这一分类方法,后世在诊断上多尊之。清·祁广《外科大成·疳疮》根据上述类型,设内服、外洗、外敷等方药。在治则上指出:“以肿痛寒热为标,肝肾阴虚为本。”体现了正邪标本的辨证思想。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对于本病的认识,从隋唐开始不断充实提高,至明清时期,从理论与临床上已达到较为系统完善的水平。下疳看法:初起不红不肿,睡不举阳,玉茎微损,小水自利者轻。已成微热微肿,皮色光亮,小便赤色,更兼白浊者平。已损肉色红活,焮之红肿,小便不疼,大便不秘者可。初起小便淋沥,次损阳物,坚硬作痛,腐烂渐开者险。已成腐溃内攻,伤损玉茎,色紫无脓,疼如针刺者重。(《外科正宗·下疳》)肿痛或发热者,肝经湿热也,清肝除湿。肿痛发寒者,邪气传表也,发散之。肿痛,小便赤涩者,肝经热湿壅滞也,疏肝导湿。”(《薛己医案选·外科发挥》)


软下疳问题快速问医生:

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问医生:

提问标题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