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科室 > 上海市胸科医院体循环室

科室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科室首页 科室介绍 科室医生 联系方式 网友点评 提问咨询

体循环室

    长期以来,体外循环作为心血管外科的一个基本技术环节伴随着心血管外科的整体发展而不断进步。正是体外循环技术达到今天的高度,才保证了心血管外科的迅猛发展。上海市胸科医院是我国最早开展体外循环的单位之一,经过50余年的发展,在几代人的辛勤工作下,体外循环专业已经成为具有较大国内影响力,国际交往频繁的部门。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具有不同教育背景和丰富临床经验,具有很强职业荣誉感的稳定队伍。上海市胸科医院体外循环室已经称为国内体外循环专业具有一定地位的重要力量。
       
    体外循环的设备和技术已趋成熟,专业范围不仅涵盖心血管外科常规体外循环工作,还逐渐向脏器移植、长时间辅助循环与长时间心肺功能辅助发展。
       
    1980年为了顺应体外循环专业化的国内趋势,正式成立了体外循环组,由徐新根医生由心外科调入,作为专职负责人,组内由7位同志组成,专职从事体外循环工作。
      
     80年代,在国内较早的开始应用进口POLYSTAN人工心肺机,并最早应用第一代电脑化监控的COBE人工心肺机。并开始在临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开始应用膜肺作为人工肺的尝试。
       
    1995年7月,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正式成立体外循环室,为心血管外科下的二级科室,徐新根教授任主任,编制11人。当时为华东地区体外循环行政专业化的第一家。
       
    1996年开始应用经冠状静脉窦心脏停搏液逆行灌注,试制成功国产4:1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装置,开始临床广泛应用含血停搏液,提高了心肌保护效果。完成我院第一例心脏移植的体外循环工作。
    1997年开始体外膜肺氧合(ECMO)用于呼吸衰竭患者支持的实验研究。
    1998年开始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洗涤后回输病人体内。
    2001年开始在小儿患者应用改良超滤技术。开始全面进行连续动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
    2002年3月,李欣同志担任体外循环室行政负责人。
    2002年5月一例室壁瘤切除心室成形患者术中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经离心泵左心辅助24小时成功脱离辅助循环,患者最后痊愈出院。
    2003年1月,我院第一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临床应用。
    2003年,深低温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在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成功应用。
    2006年1月,首次在院外(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进行ECMO,成功抢救一名爆发性军团菌感染呼吸循环衰竭的26岁女性患者。
    2006年4月,体外循环室整体搬迁到新住院大楼,临床用房包括了体外循环装机间3间,无菌间一间和库房一间。装机间和无菌间达到千级层流净化标准。
    2007年3月,成功为心内科通过ECMO技术抢救成功一例24岁女性爆发性心肌炎肺部感染ARDS,共运转139小时。
    2007年8月,成功为一例肾炎肺出血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进行ECMO呼吸支持,共运转15天。

科室现状
    体外循环室目前编制11人,在编9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主管技师1人,住院医师1人,技师2人。科室行政负责人为李欣同志。
    科室管理架构:
      
     临床体外循环工作采用以科主任总负责的主机负责制。原则上体外循环主机负责该台手术所有体外循环工作。主任对主机进行原则管理。对术前访视和术后随访过程进行抽查和重点病人的重点检查。
科室设备:
       
    体外循环室目前临床使用全进口体外循环机4台,另有1台用于动物实验。全进口离心泵两台。配备进口血氧饱和度连续监测仪4台,胶体渗透压仪一台、ACT仪4台、无菌制冰机3台。

    专业特色:
    目前体外循环室已经可以顺利完成国内能进行的所有心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工作。
    心肌保护已系统采用含血停搏液多次灌注与多种灌注方法结合的综合性心肌保护方法。婴幼儿心肌保护已开始应用不同比例的含血停搏液以适应不同病种和年龄的需要。
    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深低温停循环和深低温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进行神经系统保护。
    对预充方案的优化使得对于术前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恶液质等患者能够极大减轻肝肾等重要脏器负荷,并改善全身循环状况。
    广泛采用各种监测手段,除了常规安全监测、温度压力监测、ACT监测外,近年来还采用了连续血气监测、凝血功能监测、血浆胶体渗透压监测等。
    随着体外循环学科的发展,体外循环专业逐渐向中期循环呼吸功能支持方向发展。我院体外循环室从1997年开始即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实验研究,并于2003年首次应用于临床,截至2007年3月,共进行ECMO25例,存活17例,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根据病人需要,以离心泵进行左室辅助也获得成功,对左室辅助相关的病理生理认识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人才培养:
    科室内部人才培养采取区别对待,共同提高的原则。
    对于已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同志,主要是开阔个人视野,提高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多次派遣具有丰富经验的同志赴国内各著名心脏中心参观学习。在条件允许时,组织全科同志参加全国体外循环会议。随着国家进一步开放,国际交流机会逐渐增多,每年都派遣同志参加美国与欧洲胸心外科年会。今后这样的活动将给每位科室成员均等的机会。同时科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鼓励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鼓励参与科研活动。
    对于年轻同志,正处在加强理论、丰富经验、努力实践的关键阶段,更多的进行专项培训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从临床技能培养上,将年轻同志派至阜外医院进修,开阔视野。2004年和2005年分别排遣两人次赴我国台湾和澳大利亚进修ECMO。2006年又将排遣两位同志分别赴德国短期学习和加拿大进修6个月。对发表论文的质量有所要求,并将科研作为科内考评的必要条件。
    通过以上努力,体外循环室连续数年在大心外科发表论文排名居首。各种使用新技术在临床工作中顺利开展。
    出版体外循环专门论著:
1986年,徐新根教授主编《体外循环和辅助循环》,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体外循环专门著作。
1993年,参编李佳春、李功宋主编《体外循环灌注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年,参编胡小琴教授主编《心血管麻醉与体外循环》,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年,参编龙村教授主编《体外循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学科建设目标:
        与医院建设“亚洲精品专科医院”的目标相对应,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体外循环专业。充实完善体外循环过程监测,减轻对患者的体外循环相关损伤,不断研究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体外循环数据库,力争与国际先进水平靠拢,不但为心血管外科提高高质量保障,还向中长时间心肺支持进一步发展。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1856位专家快速问医生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