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药品 > 红霉素栓

药品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药品首页 药品介绍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药品对比 网友点评

药品简介

【商品名称】
红霉素栓
【通用名称】
红霉素栓
【英文名称】
Suppositoria Erythromycini
【主要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红霉素B。
【性状及剂型】
栓剂
【适应症】
1.本品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下列感染的替代选用药: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猩红热、蜂窝织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放线菌病;梅毒;李斯特菌等。 2.军团菌病。 3.衣原体﹑支原体肺炎。 4.衣原体﹑支原体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 5.沙眼衣原体结膜炎。 6.淋病奈瑟菌感染。 7.厌氧菌所致口腔感染。 8.空肠弯曲菌肠炎。 9.百日咳等。
【规格】
0.1g(10万单位)
【用法用量】
1.直肠给药。一次0.2g,一日2次。 2.用法:取出药栓,用送药器将药栓塞入肛门2厘米深处为宜,也可戴指套用手指送药。
【不良反应】
1.肝毒性少见,患者可有乏力、发热及肝功能异常,偶见黄疸等。 2.过敏反应表现为药物热、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发生率约0.5%~1%。 3.其他,偶有心律失常,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
【禁忌】
1.对红霉素过敏者禁用。 2.腹泻患者禁用。 3.严重肝功能异常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患者对一种红霉素制剂过敏或不能耐受时,对其他红霉素制剂也可过敏或不能耐受。 2.对诊断的干扰:红霉素可干扰Higerty法的莹光测定,使尿儿茶酚胺的测定值出现假性增高。血清碱性磷酸酶、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值均可能增高。 3.因不同细菌对红霉素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故应作药敏测定。 4.如遇气温过高,为防栓剂变软,用前可侵入冷水中冷却片刻使用。可醮食用油或润滑剂后使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红霉素可通过胎盘而进入胎儿循环,浓度一般不高,文献中也无对胎儿影响方面的报道,但孕妇应用时仍宜权衡利弊。 2.红霉素有相当量进入母乳中,哺乳期妇女应用时应考虑利弊。
【儿童用药】
应选用10万单位(每枚含红霉素0.1克)规格药栓。小儿按每公斤体重每日用20~30毫克或遵医嘱。
【老人用药】
请遵医嘱。
【药物相互作用】
1.红霉素可抑制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等抗癫痫药的代谢,导致后者的血药浓度增高而发生毒性反应。红霉素与芬太尼合用可抑制后者的代谢,延长其作用时间。红霉素与阿司咪唑或特非那定等抗组胺药合用可增加心脏毒性,与环孢菌素合用可使后者血药浓度增加而产生肾毒性。 2.红霉素对氯霉素和林可霉素类有拮抗作用,不推荐同用。 3.本品为抑菌剂,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效能,故当需要快速杀菌作用如治疗脑膜炎时,两者不宜同时使用。 4.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用红霉素时可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从而增加出血的危险性,老年病人尤应注意。两者必须同用时,华法林的剂量宜适当调整,并严密观察凝血酶原时间。 5.除二羟丙茶碱外,红霉素与黄嘌呤类同用可使氨茶碱的肝清除减少,导致血清氨茶碱浓度升高和(或)毒性反应增加,这一现象在同用六日后较易发生,氨茶碱清除的减少幅度与红霉素血清峰值成正比。因此在同用疗程中和疗程后,黄嘌呤类的剂量应予调整。 6.红霉素与其他肝毒性药物合用可能增强肝毒性。 7.大剂量红霉素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尤其肾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增加耳毒性。 8.与洛伐他丁合用时可抑制后者代谢而增加其血浓度,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与咪达唑仑或三唑仑合用时可减少两者的清除而增强其作用。
【药物过量】
未进行该项研究且暂无可靠文献参考。
【药理毒理】
1.本品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葡萄球菌属(耐甲氧西林菌株除外)、各组链球菌和革兰阳性杆菌均具抗菌活性。奈瑟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鲍特氏菌等也对本品敏感。 2.本品对除脆弱拟杆菌和梭杆菌属以外的各种厌氧菌亦具抗菌作用。对军团菌属、胎儿弯曲菌、某些螺旋体、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属和衣原体属也有抑制作用。 3.本品可透过细菌细胞膜,在接近供位(“P”位)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成可逆性结合,阻断转移核糖核酸(t-RNA)结合至“P”位上,同时也阻断多肽链自受位(“A”位)至“P”位的位移,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药代动力学】
未进行该项研究且暂无可靠文献参考。
【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
【有效期】
24个月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32025388
【是否医保】
非医保
【生产企业】
江苏远恒药业有限公司

问题快速问医生:

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问医生:

提问标题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0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