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药品 > 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

药品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药品首页 药品介绍 相关疾病 相关症状 药品对比 网友点评

药品简介

【商品名称】
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
【通用名称】
注射用硫酸核糖霉素
【英文名称】
Ribostamycin Sulfate for Injection
【主要成份】
本品主要成份为乳糖酸红霉素。
【性状及剂型】
注射剂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敏感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等引起的各种严重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胆道感染等。通常多与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其他抗菌药物联合应用。
【规格】
1.0g(100万单位)
【用法用量】
本品静脉滴注: 1.成人一次0.5~1.0g,每日2~3次。治疗军团菌病剂量需增加至一日3~4g,分4次。成人一日不超过4g。 2.小儿每日按体重20~30mg/kg,分2~3次。 3.乳糖酸红霉素滴注液的配制,先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至0.5g乳糖酸红霉素粉针瓶中或加20ml至1g乳糖酸红霉素粉针瓶中,用力震摇至溶解。然后加入生理盐水或其它电解质溶液中稀释,缓慢静脉滴注,注意红霉素浓度在1%~5%以内。溶解后也可加入含葡萄糖的溶液稀释,但因葡萄糖溶液偏酸性,必须每100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ml。
【不良反应】
本品的毒性较卡那霉素轻,但剂量亦应比后者稍大。实验动物中本品对豚鼠的听力及耳蜗病理损害比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低。 1.少见皮疹、麻木、耳鸣、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2.偶见听力减轻、眩晕、维生素K或维生素B缺乏、血尿素氮及血氨基转移酶(ALT及AST)增高等。 3.曾有2例休克报道。
【禁忌】
对本品或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
1.对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过敏的患者,可能对本品也过敏。 2.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进行下列检查: (1)尿常规和肾功能,以防止出现严重肾毒性反应。 (2)听力检查或听电图测定,尤其高频听力测定,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 3.下列情况应慎用本品: (1)失水、可使血药浓度增高,产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增加。 (2)第8对脑神经损害,因本品可导致听神经和前庭功能损害。 (3)重症肌无力或帕金森病,因本品可引起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骨骼肌软弱。 (4)肾功能损害者,因本品可引起肾毒性。 4.氨基糖苷类与β内酰胺类(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混合时可导致相互失活。本品与上述抗生素合用时必须分瓶注射。本品亦不宜与其他药物同瓶注射。 5.本品仅供肌内注射,通常疗程不宜超过14天。 6.肾功能不全者应根据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在孕妇用药中本品属D类,即对人类有危害,但用药后可能利大于弊。本品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组织,有引起胎儿听力损害的可能。故妊娠期妇女使用本品前必须充分权衡利弊。 2.本品在乳汁中分泌量少,但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仍宜暂停哺乳。
【儿童用药】
本品在早产儿及新生儿中的安全性尚未明确,故早产儿及新生儿不宜应用,本品在儿科中应慎用。
【老人用药】
老年患者应用本品后易引起各种毒性反应。因老年人肾功能有一定程度生理性减退,即使其肾功能的测定值在正常范围内,仍应采用较小治疗量。
【药物相互作用】
1.本品与其他氨基糖苷类合用或先后局部或全身应用,可增加耳毒性、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2.本品与神经肌肉阻断药合用,可能加重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导致肌肉软弱、呼吸抑制等。本品与卷曲霉素、顺铂、依他尼酸、呋塞米或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等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能增加耳毒性与肾毒性。 3.本品与头孢噻吩或头孢唑林局部或全身联合应用,可能增加肾毒性。 4.本品与多粘菌素类注射剂合用,或先后连续局部或全身应用,可增加肾毒性和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5.其他肾毒性药物及耳毒性药物均不宜与本品合用或先后应用,以免加重肾毒性或耳毒性。
【药物过量】
1.由于缺少特异性拮抗剂,如过量或引起毒性反应时主要用对症疗法和支持疗法,同时补充大量水分。 2.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有助于从血中清除本品。
【药理毒理】
1.硫酸核糖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与卡那霉素相似,但抗菌作用较弱。本品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有较好抗菌活性,对部分葡萄球菌属(甲氧西林敏感株)、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亦有较好作用,对结核分枝杆菌和链球菌属有微弱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无作用。细菌对本品和卡那霉素有交叉耐药性。 2.本品主要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合成蛋白质。 3.本品毒性较卡那霉素低。
【药代动力学】
1.正常人肌内注射0.5g后血药峰浓度(Cmax)于0.5小时到达,平均为25mg/L,8小时后血中仅有微量。给药后12小时内尿中排出85%~90%。 2.本品在体内不代谢,蛋白结合率低,血消除半衰期(t1/2β)约2~3小时。 3.本品可进入各种组织、羊水、眼房水及乳汁中,肌注后脐静脉中药物浓度约为母血药物浓度的一半。本品不易进入脑脊液中。
【贮藏】
密闭,防潮。
【包装】
1g
【有效期】
24个月
【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62020761
【是否医保】
非医保
【生产企业】
甘肃新兰药药业有限公司

问题快速问医生:

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问医生:

提问标题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0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