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咨询列表 疾病指南 找好医生 手机应用 免费提问

您的位置:120健康网 > 疾病 > 外耳湿疹

疾病
  • 医生
  • 医院
  • 科室
  • 疾病
  • 症状
  • 药品
赏金寻医
分享到:

疾病首页 疾病介绍 提问咨询 电话咨询 相关药品

    西医治疗:

  1.去除病因:积极寻找病因并予以排除,避免刺激性和易致敏性食物,避免热水或肥皂水洗,注意情绪稳定。

  2.全身治疗:口服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阿司米唑(息斯敏)及氯雷他啶(开瑞坦)等;可静脉注射10%氯化钙或5%溴化钙等;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严重者及一般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病情稳后逐渐减量至停药;伴有细菌感染、发热及淋巴结肿大者可使用抗生素。

  3.局部治疗:以清洁、干燥、消炎为原则。急性湿疹渗出较重者可用3%硼酸溶液或5%醋酸铅溶液等湿敷,渗出减轻后可以40%氧化锌油外敷,有感染者可用0.1%~0.2%新洁尔灭、0.2%呋喃西林或0.1%利凡诺溶液湿敷。渗出少者可用糊膏或乳剂,如糠馏油糊膏、糖皮质激素乳剂等。慢性湿疹选用软膏为宜,常用的焦油类及糖皮质激素制剂如5%~10%黑豆馏油软膏及肤轻松软膏等。

      中医治疗:

  一、辩证选方

  1. 风热湿邪侵袭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除湿汤(《眼科纂要》)加减。连翘10g,滑石15g,车前子10g,枳壳6g,黄连6g,黄芩10g,木通12g,陈皮10g,荆芥10g,防风10g,茯苓10g,甘草6g。若风盛面痒剧者,加蝉蜕、白蒺藜法风止痒;湿盛而黄水淋漓,糜烂为主者,加泽泻、苡仁等渗利水湿之品;热毒盛而红肿痛剧者,加黄柏、栀子、丹皮等清热解毒凉血。

  2. 血虚生风化燥

  治法:养血滋阴,祛风止痒。

  方药:四物消风汤(《外伤科学》)。当归10g,川芎10g,生地15g,赤芍10g,荆芥穗6g,防风10g,白鲜皮10g,薏苡仁10g。若有出血点或血痂者,加黄芩、丹皮清热凉血;皮肤粗糙、增厚甚者,加丹参、路路通、姜黄活血生新;气虚之证明显者,加黄芪、党参、白术以助益气养血。

  三、其他疗法

  (一)局部清洗:黄水淋漓、糜烂者,用防风15g,苦参、银花各30g煎水,加枯矾适量,清洗患处。结干痂或脓痂者,用野菊花、蒲公英各60g煎水,清洗患处并湿敷。

  (二)涂、搽、敷药:急性湿疹,可于局部清洗后吹青黛散(青黛60g,石膏120g,滑石120g,黄柏60g,研粉和匀),或搽三黄洗剂(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量,水煎去渣)或25%黄连油混悬液(黄连粉25g加入75ml蓖麻油内),或患处撒布黄连粉。慢性湿疹,可用黄瓜藤烧炭存性,香油调搽,或搽紫连膏(黄连、黄柏、紫草各15g,生地、当归各30g,冰片3g,凡士林500g)。

      针灸治疗:

      1.体针:取翳风、合谷、曲池,急性者用泻法,慢性者用补法。

  2.鑱针:针具及患部消毒,按对耳轮弧形切线的垂直线方向,用馋针之锋刃在对耳轮上轻轻划割,划痕长度不超过5mm,划痕间隔距离以2mm为宜,使微微出血,用消毒棉盖于创面,对耳轮上血痂待其自然脱落。三月后可重复治疗一次。

  3.耳垂放血:患侧耳垂放血,每次6~10滴,每日1次,治疗2~5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

       局部先用西药清洗,然后外用中药。其方案是:先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及耳廓疮面,再外用冰硼散、西瓜霜、或蒸馏水调雄白散(雄黄、松香、明矾、枯矾、黄丹各等分,共为细未。)为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次。

       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2.好转:症状、体征减轻。


 

     

外耳湿疹问题快速问医生:

全国医生在线为您解决健康问题,足不出户问医生:

提问标题
您还可以输入25个字

749位专家电话咨询医生

就诊医生前的沟通,及就诊后的复诊,都可通过电话与医生本人联系

与医生通话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服务条款 隐私条款
×